从清华教授的躺平可耻到部分网友的躺平万岁,从开源节流到避免内耗…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躺平是弱者的反抗吗?8090后能选择躺平吗?躺平之后又当如何?躺平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吗……
其实,怎么看待躺平,关键取决于把“躺平”当作手段还是当作归宿?习主席说,“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默默无闻、不被理解的日子,我们称之为‘扎根’。”如果你的躺平是为了更好地走过这段不被理解的日子,躺平就是一种蛰伏,如狮子捕猎时俯身隐藏,在接近猎物时一击毙命;如我们熟知的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一定是先低下身子再腾空跃起;也如我们的长征,扎根西部,壮大自己,从而积蓄力量,继续革命。
如果把躺平看做是一种归宿,认为人间不值得,所以潜身缩首,苟图衣食,过是,活算,就未免有些消极和逃避的意味了。
那么,现在的80、90有资格躺平吗?
不妨以我身边的朋友为例,做个保守估计,每月房贷6000,房租2500+,家人每月看病6000+,停车加油保养2000+,养娃3000+,朋友自己花费3000+,抹去其他如孝顺双方父母、旅游、学习等开销,光在账面上的刚需支出就高达22500元。
能否躺平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事实上,我朋友每月税后工资15000左右,下班之后他经常跑滴滴,近还在研究送外卖和做抖音短视频,用他的话说:“城市给了你很多压力,也给了你很多机会,只要你愿意赚钱,愿意吃苦,生活还是有希望的,没有谁可以一劳永逸,也没有谁可以不经过努力奋斗就过上舒适的生活。”
以前听过一句话,一个农村的孩子要在城市里扎根,要耗尽至少三代人,要掏空两个家庭的腰包,甚至搭进去双方家庭的未来。起初不以为然,但如果离开家庭的支持,能依靠自己能力在城市扎根的人并不多。
这里又衍生出一个问题,没有家庭支持的农村青年是不是只能被迫躺平?
事实上,也很难。
每个人生来都是有使命的,都是要承担责任的,往大处说,要服兵役,对负责,要少惹是生非,对社会负责;往小了说,对家庭和自己负责。《我不是药神》里面有一句台词很发人深省,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治不了的病,就是穷病。”如果躺平是因为无力抗争,躺平的意义何在?越是躺平,越是不容易起身,机会也不是躺平就有的,你要承担的责任也不是躺平就可以无视的,除非,你只活自己,不结婚,也不管家里人的死活。
我母亲也经常住院,为此她私下里对我说:“是我连累你们了,给你们增加了很多压力。”我告诉我妈,“人吃五谷杂粮,难免生百病,我被需要,让我更有奋斗的动力。”
被需要,是一种幸福。你能承载得起多少被需要,你就有多少价值。
躺平是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吗?
文明的进步是一个过程,社会制度也是如此。城市虹吸效应的另一个理论是,早入城的人给原始居民打工,晚入城的人给早入城的人打工,以此类推,这意味着,入城越晚,承载的压力就越大,但要入城,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。
可有些人还是要选择躺平呢?
其实,也不是不可以。
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,抛开世俗的眼光,撇掉虚荣心和跟生活无关的欲望,到老家去,盖一栋差不多的房子,种地两三亩,果树十几棵,鸡鸭伴对伴,猫狗绕身边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生病有医保,教育有免费,顺便搞点副业存点钱,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?如果开个直播,拍一些视频,说不定还能过得滋润?
鲁迅曾用“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”批判部分帝国主义的清道夫,反映当时老百姓的悲惨境遇,而今,是躺平而不得还是暂时作稳了躺平的人,答案在每个人心里。